苏州刺绣

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 江苏泰兴一男子开店闲暇玩十字绣获额外收入武汉纺大学子与杨晓婷分享“汉绣人生” »

京绣:利润微薄,只为传承

  西草市街,被称为“剧装一条街”,从宽阔的马路拐进这条胡同,零零星星有六七家店面,有的店已经大门紧闭,似乎并不能形成“街”的规模。北京剧装厂就在这条胡同的南端,旁边矗立着一座五六层高的酒店,显得与周围民居格格不入。副厂长孙颖说,这里原本也是剧装厂的厂房,效益不好时租出去,通过租金维持厂子运转,虽然这几年效益好了不少,但发展上还是遇到很多困难。

  北京剧装厂是北京唯一一家国营剧装厂,1956年公私合营时,三顺号、双兴号等18家剧装店加入剧装合作社,一度十分红火,给梅兰芳、马连良等众多京剧名家定制过戏服,为故宫修复明清帝王龙袍,也为《图兰朵》、《大宅门》、《宰相刘罗锅》、《王府井》等影视、歌剧、话剧制作了大量的戏装,但厂子却因为资金不足,将繁华地段的地皮出租,工厂转到了五环,现在工人的工资也就两千元左右。

  孙颖说,戏衣在制作技法上分为绣活儿和素活儿,绣活儿在演员戏箱里占80%以上,所以戏衣的制作上含有相当多的京绣元素。京绣的手工工序繁琐,消费群体又相对狭窄,不可能像其他产业那样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从事京绣制作基本没有利润,只为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何为京绣

  京绣融合了全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主要服务于皇家,所以在绣品颜色和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极其讲究,它的主要色彩是黑、黄、红、蓝,因为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它的纹样以龙凤为主。

  京绣怎样绣?

  京绣主要步骤分为:

  1、先将纹样描在蜡纸上,用针按图扎出细密的小孔。

  2、铺上一层特制的粉,用刷子刷一遍,纹样就留在布料上了。

  3、在刺绣的针法运用上以盘金、打籽、平绣、圈金为主,绣品讲究平、光、齐、运、和、顺、细、密,显示出高贵华美的宫廷韵味。

  京绣精品多出自男儿手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刺绣在汉代已很兴旺,元朝开始将金银线用于刺绣盘金,明清时期开始兴盛,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代戏装的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京绣的发展,慈禧50大寿期间,为了在畅音阁、长春宫演戏,仅仅购买戏装、道具就花了白银十多万两,之后让宁寿宫的太监专门组成“普天同庆”戏班,称为“本家班”,随叫随到。在宫里,还留下了不少慈禧穿戏装的照片。

  早年从事京绣技艺的多为男工匠,它与抒发闲情逸致的“闺阁绣”和为养家糊口、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民间绣”都不同,制作目的是为宫廷贵爵服务,生产御用制品对技工的技艺、性情、体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大量选用男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干校劳动练皮实了

  我1957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母到河南黄湖农场的“五七干校”下放,和另一个女孩负责放百十来只鸭子,每天早上放出去,晚上赶回来。六年级总共没上几个月,在学校时,一到快中午就盼着吃饭,可一见着饭又不想吃了,都是烀南瓜、烀米饭之类的,最好吃的就是赶集时买的辣酱。

  到县里上初中后,每个周六中午回家,翻山过河四十公里,晚上到家。脚上常磨起水泡,到家先用热水泡一遍。第二天吃个饭,下午又开始往学校走。赶上下雨,鞋底沾满了泥,沉得都抬不起脚。

  后来我进工厂,经常加班,出差去多远,都是火车硬座,从没怵过。师傅说,我不像干部子女。其实,是我在河南那段日子练皮实了。

  日方惊叹京绣和服

  1976年,我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织绣专业毕业,进了北京剧装厂从事设计。那时候严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们不能做传统历史剧的戏装,主要做样板戏(“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那时候,全国各地有名的样板戏来北京展演,包括地方剧团在本地演出,都是直接到北京剧装厂定演出服,李铁梅(样板戏《红灯记》中的女主角)的衣服都堆成了小山。第一次出差是去张家口,为当地京剧团做《八一风暴》的戏装,那时候厂子里没相机,样式全凭脑子记,画下来。现在这些记录簿还留着,有好几箱,如果再做类似的,还能用得上。

  上世纪70年代末,试制组集体设计绣制了一件京绣和服,据说是为一位日本的皇家贵族出嫁做的。为了赶制这件作品,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加点,反复研究配色、针法工艺,那时候我家住三里屯,爸爸看我晚上11点多还没回家,就沿着公交线一路找我。当把成品交到日方手里时,他们都很惊叹,不仅付清了加工费,还主动赠送了一台20英寸彩色电视机和几个小计算器,直到前几年厂里还在用。

  一件戏装汇集多种传统工艺

  1979年,传统戏曲演出恢复了,我相继为张君秋、袁世海、李万春、李世济、赵燕侠、刘秀荣、杨荣环、刘雪涛等数十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设计剧装近百件。这些京剧大师都很重视剧装制作,他们觉得剧装是表演的一部分,必须要体现出自己流派的特点。

  每种流派的服装特点都不一样,梅派的华贵,尚派的刚劲,程派的婉转,这些都要在剧装的图案设计和整体剪裁中体现出来。为他们画图样很少能一次通过,要一遍遍琢磨、修改。从这些大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中国的京剧服装浓缩了一部工艺美术史,从云锦、缂丝到玉雕、骨刻、牙雕、花丝镶嵌,剧装中汇集了许许多多的传统工艺。

  为《图兰朵》集体返工

  1997年,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要到意大利演出,他找到北京剧装厂定做剧装,舞美设计师拿出人物服装造型草图,至于具体图案如何布局、刺绣工艺、面料如何使用,则由我们工艺师来设计。我亲自为女主角图兰朵和男主角卡拉夫设计剧装图案,用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布局,色彩上参照国画工笔花鸟配色,刺绣工艺方面用京绣方法圈金。因金银属于无极色,与浓重的民族色彩搭配,显得富丽堂皇,体现了图兰朵公主高傲的贵族气质。

  《图兰朵》男女主角都是外籍演员,不能来国内试装,剧组给我们寄来照片,我才发现女主角又高又胖,听人讲她唱歌时胸腔充起,胸围比给的尺寸要大得多。幸亏我们给做了双搭钩的扣,不然女主角还真系不上。

  那个时候正赶上香港回归,要制作很多晚会服装,特别忙。张艺谋自己也很认真,经常过来看我们制作戏装的效果。第一次舞台彩排时发现,12件高官的服装色彩对比不强烈,舞台效果不好。于是我们集体返工,改了图案,将重新绣的一部分与原有保留的部分拼接起来,最终,张艺谋满意地点了头。

  绣得不好要杀头

  2003年,故宫大修,其中一项工程是恢复原状陈列,重点就是位于故宫坤宁宫东暖阁的清代皇帝大婚洞房场景,除此还有永和宫、养心殿、倦勤斋、阅是楼、延辉阁等,需要刺绣装饰品。在这些工程中,北京剧装厂投标成功,承担了复原京绣的任务。

  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和师傅们一起复制了许多明清帝后、贵妃御用的铺垫、幔帐、服饰等诸多绣品。一次,我在监制中发现一个绣工为了省工,绣品配色、针法工艺与文物原状差距较大,我一狠心要求绣工把已经绣完的活儿全部拆了返工。当时这个位置的刺绣已经接近完工,绣工非常辛苦,但放在故宫的作品,必须经得起检验。无休止地加班、返工,再加班、再返工。

  验收的时候,故宫专家开玩笑说:怎么样,做得合格吗,这都是给皇帝用的,不行可要杀头的。专家鉴定后说,我们的东西和清代文物放在一起,很难分辨出来。

  租金养厂一度难以为继

  1987年前后,剧装厂的效益每况愈下,京剧低迷,京绣随着戏装的减少也备受冷落。职工工资最困难时一个月分三拨发,人才流失,技艺传承面临断档的危险。不得不把部分厂区出租,租金用来维持厂子的运转。

  刺绣女工需要从小姑娘时学起,要掌握多种技艺针法,绣各种题材至少要十年以上,要绣出精品,不仅要积累的年数多,还需要心灵手巧。培养一个能做低端刺绣的绣工至少要三年,之后还要边绣边学,才能真正练出来。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因为待遇低、加班多、寂寞难熬离开此行业了。目前,能够掌握盔头、把子等全套制作技艺的也就一两个老师傅,都在70岁以上。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Copyright 2009-2011 苏绣. Some Rights Reserved.